粟裕是没“资格”入选元帅,落选原因跟他的战功和资历没有关系

1955年首次授衔中,总共授予10名元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798名少将,除了元帅军衔之外,让有人争议的是开国大将排第一的“粟裕”,因为按照战功认为他是十分合格评为元帅的,有人地认为他打抱不平,觉得以资历评军衔就是对粟裕的不公,就是这样才导致粟裕落选元帅,而只评了一个排首位的“大将军衔”。

粟裕是没“资格”入选元帅,落选原因跟他的战功和资历没有关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粟裕

以上这两种说法只能说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在1955年最终评选军衔中,大家都认为以资历评选“元帅军衔”这个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在敲定元帅名单中并没有以资历和战功来评选,所以资历不够老且战功卓越的粟裕落选的原因和这两者无关,而是他实在不够“资格”入选到元帅名单那里去。

1952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制定军衔的方案,由解放军八总部之一的总干部牵头,邀请苏联专家制定一套中国军衔的方案,总干部和苏联专家第一次军衔方案是参考苏联军衔制定的,分为6等20级,即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为一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为一级;上校、中校、少校为一级;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为一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为一级:上等兵、列兵为一级。

粟裕是没“资格”入选元帅,落选原因跟他的战功和资历没有关系

开国十大元帅

在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条例(草案)对第一次拟定的方案作出了略小改动,变为6等21级,即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为一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为一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为一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为一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为一级;上等兵、列兵为一级。

粟裕是没“资格”入选元帅,落选原因跟他的战功和资历没有关系

开国十大将

1955年1月底,军委召开会议为实行军衔制的方案讨论评定军衔的范围,但是在会议上基本敲定了对评选“元帅”的范围,兵种元帅已不在军衔方案中。当时军委会议讨论元帅军衔授予军委委员和军委主席。元帅军衔又分大元帅和元帅两级,这两级军衔虽然也授予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但是大有不同。

1、大将到列兵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或列兵”军衔,也就是说他们的军衔前面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

粟裕是没“资格”入选元帅,落选原因跟他的战功和资历没有关系

毛主席授予朱老总的元帅命令状

2、大元帅和元帅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或元帅”军衔,所以元帅军衔的人员前面是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在本条例中取消了兵种元帅和准尉,变为4等14级,而在实际上准尉军衔并没有取消,在当年授衔中,还授了十几万名准尉军衔的副排级干部,准尉不属于军官但属于干部,被称为“预备军官”。

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条例中对于大元帅和元帅的评衔标准:第一条、对于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

粟裕是没“资格”入选元帅,落选原因跟他的战功和资历没有关系

毛主席

第二条、对于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首先我们看第一条,大元帅非军委主席毛主席莫属,而第二条的范围可大了,在当时的议论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人大委员长刘少奇、总参谋长粟裕也被提说要评为元帅,按照资历粟裕是最年轻的,在南昌起义他只是一个警卫班班长,两年凭军功做到了红七军团的参谋长。

粟裕是没“资格”入选元帅,落选原因跟他的战功和资历没有关系

周总理

而这三人从提议、评选、确定再结束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也只有粟裕没出现在授勋名单中,而周总理和刘主席在最初的方案是有的。其实授予元帅标准早在1月底的军委会议已经确定了,当时会议决定元帅军衔只授予军委委员,大元帅军衔授予军委主席,而当时的周总理、刘主席、粟裕将军三人都不是军委委员了当然排除在外了。

粟裕是没“资格”入选元帅,落选原因跟他的战功和资历没有关系

而当时的军委委员是朱、彭、林、刘、贺、陈、邓、罗、徐、聂、叶总共十一人,加上军委主席毛主席一共是12人入选元帅,最后敲定元帅名单就是大家后来所熟知的“十大元帅”,如果当时排在第七的邓公不辞让元帅的话为变成“十一元帅”了,而作为军委委员邓公辞让元帅的原因是在毛主席拒绝授予大元帅后,他当时还兼着中央秘书长的工作,所以也主动提出不要元帅军衔,这才成了“十大元帅”最终由来。

在元帅军衔评定的范围框定后,1955年5月,国防部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对将官、校官、尉官有了明确划分,其中对将官中的大将和上将评选规定为: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后方勤务部部长、军兵种司令员、以及政治委员可被授予上将至大将军衔。

粟裕是没“资格”入选元帅,落选原因跟他的战功和资历没有关系

左为大将粟裕,右为大将陈赓

而当时的总参谋长就是粟裕,所以根据资历、战功等因素,毛主席亲自点名将粟裕评为大将且在十大将中排第一,在评选大将中原来也不止十名,而是十四名大将。在最初的评选中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四人都被入选大将名单中,后来只因毛主席一句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就不要评军衔的建议,他们都一一放弃了,就形成了像十大元帅一样变成了“十大将”。

其实在1955年的评衔中,大多数是和职务+资历+战功评定的,就拿被评为“10大将”其中的人来说吧,这些人有的资历可比得上评为元帅的人,比如张云逸大将,南昌起义前是参谋长,而当时的林彪只不过是连长。

粟裕是没“资格”入选元帅,落选原因跟他的战功和资历没有关系

粟裕大将

所以我们最后得到粟裕未入选元帅名单跟他的战功和资历没有太多关系,因为当时的中央军委会议确定“元帅军衔”的入选资格是军委委员,而当时的粟裕的职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而不是军委委员,所以这就是粟裕大将没有“资格”入选元帅的主要原因。

本文来自:  蔡万奎 投稿,不代表【品历史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six.cn/43018.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18日 下午1:48
下一篇 2021年12月18日 下午2:29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