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其本意是指露出地面的树根,后形容树根之间盘根错节,最后又被引申为宗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宗亲关系。“株连”就是指一人犯罪、全族受罚的惩治手段,根据株连范围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夷三族”和“夷九族”两种。
“株”,其本意是指露出地面的树根
株连这种惩治手段源于军法,本用来惩治临阵逃脱、怯懦的士兵。例如《张家山汉墓竹简·贼律》作为汉初的法律简牍就曾明确记载:“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乘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而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要(腰)斩。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这段话比较艰涩难懂,特简要翻译如下:“守城将士在敌人进攻城池时,没有坚守就擅自逃走了,这种行为等同于投降敌军,惩罚方式和谋反罪一样,本人要被腰斩,其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不论多大年纪都要被斩首。”
汉律规定,凡临阵脱逃之士兵一律株连,本人腰斩,亲族斩首!
可以看出,株连是个相当残酷的刑罚,它不仅杀伤范围广,而且手段残忍。那么株连是否像现代影视剧中,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它就会被立即执行呢?
其实并非如此,虽然皇帝理论上确实有这种定人生死的权力,但是根据史籍记载,绝大多数皇帝都不会随意行使株连的权力。这是因为株连这种刑罚十分残酷,任何一个正常的皇帝都不愿意背负残忍好杀的恶名(南北朝时期确实有一些不顾骂名的暴君),尤其是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统治思想之后,绝大多数皇帝都希望自己拥有宽厚仁义的美名,对于株连这种让人断子绝孙,有损人伦的刑罚手段就更加谨慎了。
绝大多数皇帝都希望自己拥有宽厚仁义的美名
那么为什么被株连的人不逃走呢?为什么他们要乖乖地被官府逮捕处死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官府的执行速度很快,对于罪人的抄家收押等一系列动作会迅速展开。而古代的通讯手段和交通手段都比较落后,即便是有人想通风报信也很难及时地通知到,更何况沿途逃脱官府的围追堵截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提前布局,提前安排,很难在仓促之间顺利地逃脱掉。
例如西汉七国之乱爆发之初,汉景帝听信袁盎的劝言,诛杀晁错以消除叛乱者“清君侧”的借口。在这一过程中,汉景帝就宣布对晁错处以株连刑罚,其中晁错本人被判处腰斩,其家属被判处斩首。当时晁错还完全被蒙在鼓里,正在上朝的路上就被抓到刑场以腰斩刑罚杀掉了,当时他还穿着朝服。而他的家属也是在当天都被抓到刑场上斩首了。虽然晁错这一事例具有极大的临时性和应急性,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官府对于被株连的人也有防范措施,其中最有力的一点就是迅速将被株连的人收押,等待官府审判和执行。
晁错家族被株连时,完全没有逃跑的机会!
太平盛世时期,被判处株连刑罚,基本很难逃掉,但乱世时期就另当别论了。社会人口流动频繁后,官府对于百姓的掌握力度就比较困难了,同时政权林立,各自为政时,彼此包庇对方的逃犯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时就会出现上有达官显贵投降他国,下有普通百姓流亡异邦的景象。这时候的官府就算想执行株连,也是鞭长莫及,有心无力了。
例如东汉末年的曹操在洛阳刺杀董卓失败后,趁着董卓没有醒悟过来的时间差,不仅自己从洛阳逃亡到了家乡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而且他的宗族亲属也都提前得知消息而纷纷逃亡外地,诸如曹操的父亲曹嵩、儿子曹昂、妻子丁夫人、宗族兄弟曹仁、曹洪等人都没有被官府抓到,而且还在曹操起兵反董时,纷纷站出来支持曹操。
身处乱世的曹操亲族,成功逃脱株连!
结语
株连这种严酷的刑罚脱胎于军法,创立之初是为了告诫军中的将士奋力杀敌,不要想着投降或逃亡。而株连的目的也是非常简单粗暴,就是为了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株连在先秦、春秋战国、秦和西汉前期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
但是,随着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倡导仁政爱民的主张也越来越被统治者所接受,所以株连作为一种刑罚手段长期存在于古代法律体系之中,但却越来越谨慎地使用。后世不仅适用株连的罪名减少了,而且株连的范围也越来越小了。例如东晋时期规定株连亲属时不杀妇女,到了唐宋时期进一步规定株连时14岁以下的亲属不杀,到了明朝则规定株连时16岁以下的亲属不杀(但要被收为官奴)。
本文来自: 任勇 投稿,不代表【品历史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six.cn/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