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元年秋天,刘备为报东吴偷袭荆州斩杀关羽之仇在登基不久便整顿兵马大举伐吴。这场战争便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刘备冒然的伐吴的结果是被打的大败,在这场战争中刘备损失了不少将军。刘备损失的将军大部分都是战死在了战场之上还有部分投降了敌国。
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
我们说作为一个将军“马革裹尸”是一种荣耀,而那么投降敌国的将军往往会被人们不耻。然而刘备的帐下一个将军投奔了敌国非但没让刘备不耻,甚至刘备对其还满怀愧疚之情。
这个投降敌国反而让刘备对其有愧疚之心的人就是当时刘备帐下的镇北将军黄权,说起黄权可以说他的第一个伯乐便是刘备。黄权是蜀地人他最初在益州牧刘璋的手下担任主簿一职,起初刘璋的手下张松建议刘璋从荆州请刘备入蜀讨伐汉中的张鲁来保障蜀地的安全。黄权得知后便极力劝阻刘璋,他认为刘备是当时枭雄如果请刘备入蜀将他当作部下,刘备肯定不会屈居人下。如果将刘备当作是诸侯那么一国不容二主将来必生祸乱。可惜刘璋没有理睬黄权将刘备迎接到了蜀地,结果引狼入住刘备反客为主驱逐了刘璋占据了蜀地。
黄权在刘璋投降刘备之后便降了刘备,黄权在刘备帐下从偏将军先后深迁为护军将军、镇北将军。在汉中之战爆发前黄权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来刘备袭杀曹操大将夏侯渊攻占汉中的谋略最早是都是出自黄权。
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三国志 蜀书 黄权传》
黄权在汉中之战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刘备的肯定,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刘备伐吴要让黄权一同前去的原因之一。这次黄权已经是名号将军(镇北将军)并且独自统率蜀汉在长江以北的军队来监视魏国的行动。事实上早在这之前黄权曾向刘备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吴国的军队善战蜀国的军队顺江行军前进容易后退难,所以保险起见就是让他带着军队为先锋而则刘备在后方坐镇。只可惜刘备并没有采纳黄权建议,反而将黄权调到了江北用来监视魏军。
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水路很快便被东吴的水军切断。此时留在江北的黄权部夹在了魏国和吴国的势力之间成了孤军。走投无路的黄权在权衡利弊之后便带着军队就近投降了魏国。我们知道魏国是篡汉建立的国家,而刘备的蜀汉则以大汉自居。因此蜀汉和曹魏是势不两立的两个国家。黄权投魏之后在蜀汉内引起了轰动,当时有人劝说刘备应该将黄权的家人捉拿交给有关部门问罪。而刘备也清楚当初因为没有采纳黄权的建议才导致夷陵之战惨败,而且是他自己将黄权置于了魏吴之间使其在蜀汉兵败时走投无路的。所以刘备对身边的人说道:“是我辜负了黄权,而不是黄权辜负了我啊!”因此黄权的家人不仅没被问罪,刘备对待他们还和以前一样。
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三国志 蜀书 黄权传》
黄权降魏后魏国人谣传黄权的家人被刘备所害,而黄权始终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后来刘备去世后魏国的大臣纷纷向魏文帝曹丕祝贺,只有黄权没有表示庆祝。从这看以看出刘备和黄权也曾是一对相知的君臣,后来黄权在魏国深受曹丕和司马懿的赏识,魏明帝时黄权更是位居车骑将军享受三公的待遇显赫一时。
本文来自: 薛明军 投稿,不代表【品历史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six.cn/18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