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凤是《三国演义》里冀州刺史韩馥的部将,之所以称他为“上将”并不是因为他武艺超群。潘凤的上将之称是他的主公韩馥给起的,不过熟悉小说情节的朋友应该知道潘凤这个上将战斗力并不理想,才出场不久便将自己的人头送给了敌方。
冀州刺史韩馥是十八路诸侯里的一镇诸侯,当时诸侯联军将汜水关围困,董卓大将华雄镇守关隘阻挡住了诸侯联军的前进。而就在不久前孙坚被华雄打的大败导致诸侯联军士气锐减,这才有了华雄主动来诸侯联军阵前挑衅的故事。
华雄是向董卓主动请缨来会会十八路诸侯的,正如他临行前对董卓说道:“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华雄的口气很大气势也很盛。当时袁术的部下俞涉未经袁术的同意主动请战,他和华雄交手不过三回合就被阵斩了。这时候韩馥主动站出来说道:“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潘凤只有硬着头皮提起大斧来战华雄,他走出营帐不一会便死在了华雄的刀下。
潘凤的死固然和他的主公韩馥脱不了关系,韩馥这个人懦弱不堪没有一镇诸侯的气质。后来韩馥的冀州被袁绍抢夺,他自己最后寄人篱下自杀而死。韩馥是个没有城府心机的人,他擅自让潘凤出战很显然是没有看清楚当时各路诸侯各怀鬼胎的心思。
当华雄领兵来挑战的时候,身为盟主的袁绍首先向各路诸侯发问“谁敢去战?”。潘凤被杀之后,他又假惺惺地悔恨自己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身边。那么身为十八路诸侯的盟主,袁绍参加会盟竟然不带自己最得力的大将?很显然袁绍在这次会盟中刻意保留了实力。
袁绍是会盟诸侯们推举出来的盟主,他在这次讨伐董卓之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他当上盟主后发布的第一道命令为:“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他自己总督各路诸侯军马,然后让其弟袁术总督各路诸侯军粮。这样的安排显然就是想把各路诸侯都掌控在袁氏手中。
袁术这个人好大喜功、包藏祸心,后来诸侯联军军心涣散,袁术可以说也“贡献”了一份力。在华雄挑战之前,长沙太守孙坚攻打过汜水关。孙坚率军攻打汜水关大败华雄,之后他因为军中缺粮派人前去袁术营中请求拨粮。而袁术却担心孙坚在这次战争中出尽风头以后对他不利拒绝了孙坚的请求。孙坚因为营中缺粮军心动摇被华雄打的个大败,他的大将祖茂为了救他也战死在了战场上。袁术不给孙坚拨粮差点害死了孙坚,当时孙坚身边带有黄盖、程普和韩当三员大将。华雄来挑战时并不见孙坚有所动作,这个时候诸侯联军已经是面和心不和了。
不仅仅是孙坚面对与华雄挑战无动于衷,其他诸侯也没有什么动静。当时的诸侯联军帐下猛将不是没有,比如公孙瓒、马腾这些诸侯本身就是战将。所以说不是华雄有多么厉害而是诸侯们都想保留实力或者说不想暴漏实力。当时诸侯会盟战将云集,按道理讲像潘凤这样战斗力差的武将根本没资格走向台面的。但各路诸侯都不卖力,人心不齐导致潘凤才有了露脸的机会。不过话又说回来,倘如不是如此也就没有后来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精彩故事了。
本文来自: 陆辉 投稿,不代表【品历史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six.cn/8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