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无数的读书人胸怀大志,渴望参加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对于那些官宦子弟来说,读书或许不是他们唯一的途经,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背景,家境贫寒的读书人而言,读书就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位寒门子弟,他因有才而被赏识,最终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命运,他就是——韩丕。
韩丕,字太简,北宋华州郑地人。他的父亲韩杲,在后晋开运中年时曾担任曲阳主簿,契丹人攻城,在城池被攻陷后他的妻子改嫁他人。韩丕年幼丧父生活贫困,但是他胸怀大志很有操守。在骊山、嵩阳读书时,他通晓《周易》、《礼记》,经常为人讲说。韩丕常有归隐山林之志,虽然他家境一直十分贫困,但是他仍然乐观面对,像往常一样。后来随着他慢慢长大,开始学习经文。
开宝中年,郑牧担任了文州的知州,上任时他与韩丕一同出行,于是两人同游两川之地。等到郑牧担任成都知府时,北宋名臣刘熙古将韩丕请入门下,让他负责掌管书奏。韩丕才华出众受到了刘熙古的重视,刘熙古于是便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了他。
太平兴国三年,韩丕考中进士,当时他的名声很大,朝廷的诸多公卿大多都举荐他为官。他曾经著写《孟母碑》、《返鲁颂》,当时的人们经常讽诵他的这两部作品。
后来,韩丕担任了大理评事、衡州通判。石熙载举荐他为人正直,文章也写的很好,等到还京时,韩丕凭借渊博的文识被任命中书官,不久他又被提拔为著作佐郎、直史馆,皇上特意赐给他绯鱼袍。
没过多久,韩丕又改任左拾遗。太平兴国八年,韩丕迁职方员外郎、负责撰写圣旨。雍熙初年,皇上加封他为虞部郎中。雍熙二年,韩丕与贾黄中、徐铉共同负责科举考试。
韩丕写文章有些不足的地方,他在写制文时过于稽缓,而当时的宰相宋琪性格偏急躁,经常对他进行督促指责,有时还拿他作为戏谑的谈资,所以韩丕感到很生气。除此之外,中书舍人王祐因为自己是韩丕的前辈而高傲不已,经常在许多场合让他难堪。
于是韩丕上书请求将自己调往外郡,做了虢州知州,被降为方郎中。端拱初年,韩丕被拜为右谏议大夫,皇上赐他金紫袍,让他担任河阳、濠州两地的长官。韩丕起于寒门,为人淡泊名利,不喜欢追逐官宦,宋太宗也因此十分器重他之。
淳化二年,韩丕被召入朝担任翰林学士,但最终因为他过于迟钝做事太慢而被罢职,之后韩丕充任集贤殿修撰,随后他又被外调担任了滁州知州。大中祥符二年,韩丕去世。韩丕性格纯厚,为人谨慎,好像不太会说话的样子。他历任州郡长官,虽然不擅长吏事,但是他却能以清介而自持,当时的人们经常称他为长者。
韩丕能够从一个寒门的孤儿最终成长为一位朝廷命官,这其中的努力和艰辛可想而知。虽然他家境贫寒,孤苦伶仃,但是凭借着他出色的文采最终得到了他人的赏识,而他也因为为人淡泊受到了皇上的重视,可以说科举真的改变了韩丕的命运。
总的来说,韩丕这一生也算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了,虽然他没有出色的政治才干,但是他这种清廉的作风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我想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韩丕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吧。
本文来自: 王思倩 投稿,不代表【品历史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six.cn/8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