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或许会因为坚守自己的底线而清贫,但是他绝不愿意为了攀附权贵而在后世留下污名。今天所说的这位是春秋末战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学者段干木。段干木师从于孔子的弟子子夏,是魏国当时很有名气的学者。但是因为段干木本人爱好名声,所以即使身边的朋友们都做了官,但他自己却宁愿一个人隐居在市井中平淡度日。
曾经魏文侯的弟弟魏成子向魏文侯推荐段干木,魏文侯也听说了段干木的名气,于是就亲自登门拜访于他,希望段干木可以出来当官。没想到段干木听闻魏文侯来拜访自己,居然从自家墙壁一跃而出逃走了。对段干木这样的行为魏文侯不仅没有恼怒,反而越发地尊敬于段干木。此后每当魏文侯路过段干木家门的时候,都会下车步走过去,以表示自己对段干木的尊敬。
魏文侯的车夫曾经对于魏文侯这个举动非常不理解,就问魏文侯如此礼贤下士段干木,段干木态度却那么不友好,为何魏文侯还要一直坚持这样做呢?魏文侯表示段干木是一名贤者,不会因为外物而改变自己的原则,这正是他有才德的表现,而魏文侯正需要向这样的人学习。
终于有一天段干木被魏文侯长久以来所表示出来的诚意感动了,于是便与魏文侯见了面。见面后两人相谈甚欢,虽然段干木拒绝了魏文侯出任魏国相国的请求,但是魏文侯与段干木之间的友谊却因此越发深厚了。
一段时间后,秦国想要攻打魏国,但是有人却对秦王说:“魏文侯是一位礼贤下士的君王,他对段干木这样的贤者所表现出来的尊敬天下人都知道,那么这样的国家只靠武力是无法征服的。”秦王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打消了攻打魏国这个念头。
段干木虽然没有答应魏文侯出任魏国相国的请求,但是他凭借自己的品德让魏国免于一场兵祸,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对国家的奉献与忠诚。
其实段干木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名声并不是很好,因为那时候的他喜欢从事马匹交易,算是个经纪人一样的角色,这也导致他染上了市井的一些习俗,而这正是人们所鄙夷他的地方。后来到了段干木三十多岁的时候,他在游西河的时候遇到了子夏,感叹子夏的学识渊博和师承孔子,于是拜在了子夏的门下学习。渐渐地因为受到师傅子夏行为和作风的影响,段干木的学识和品德都有了很大的成长,终于成为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
段干木这位贤者对于富贵名利从年轻的时候就不是很喜欢,那时候从事马匹生意是对于自由的向往,所以对于身上沾染铜臭味并不是很在意。后来到了中年得以遇到名师学习,增长了自己的学识和品德,后来更是隐居起来生活,那是对于清名流史的渴求。这样的贤者也难怪会让各国的君王礼遇了,晚年的段干木生活平静淡然,偶尔会开一堂课讲一些儒家的知识给大家听。
本文来自: 杨建波 投稿,不代表【品历史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six.cn/47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