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臣诤臣死后落得墓碑被推的下场

古时候的皇帝但凡想要明君的称号,就必须对谏臣十分包容。一方面广开言路是获取正确执政理念的途径,另一方面史书是由史官也就是士子们撰写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唐太宗与魏征这对君臣间的故事。唐太宗之所以成为中国史上有名的明君,其中有一条就是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虚心纳谏,与臣子们共同创造了贞观盛世。而对于臣子来说,青史留名是最高理想。当谏臣是青史留名最快捷的方式。不要以为谏臣会怕死,对于这些臣子来说,死于上谏途中,不仅会让自己青史留名,而自己的子孙后代即便做乞丐上门乞讨也会比别人更理直气壮些。毫无疑问,魏征是在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一个人。

大唐第一臣诤臣死后落得墓碑被推的下场

作为臣子,想让君主听取自己的意见无疑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隋末大乱,魏征最先追随的便是当时的枭雄李密。魏征是一位十分有才华且有眼光的人,他看到了瓦岗军的弱点。瓦岗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却后继乏力,缺乏大义以及天下士族势力的支持。长期对外作战,只能是不断地消耗自己的力量。不如徐徐图之,积累实力,以逸待劳,待到局势明朗之时再一鼓作气拿下江山。魏魏征针对这些问题给李密上了十条建议,可惜李密竟然一条也没有采纳。后李密战败投降,而魏征几经辗转终于投入李唐的怀抱。不过,魏征最先投入的却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帐下。

大唐第一臣诤臣死后落得墓碑被推的下场

虽然李世民麾下文武人才济济,但是李建成门下却也有诸如薛万彻的猛将、王珪魏征这样的文臣。魏征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比如相较于李世民,李建成战功并不是那么耀眼。于是,魏征提议李建成参与对刘黑闼的战争。之后,李建成采纳魏征的建议,成功击败刘黑闼,平定山东,为自己的功绩添上闪亮的一笔。但是,对太子之位威胁最大却还是李世民,如不把其势力削弱,太子之位危矣。将李世民调离权力中央,一步一步削弱其势力,是最为明智的选择。这次,李建成却没有采纳魏征的建议。之后,李建成溃败于李世民势力内外夹击之下。

大唐第一臣诤臣死后落得墓碑被推的下场

李世民登基之后,一方面为了安抚李建成旧部,另一方面魏征确实有治世经国之才。如果说贞观前期,朝政由房玄龄打理,那么后期就是由魏征撑起的。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收纳魏征这样的贤臣有利于对其继承皇位在史书上获得认可,毕竟李世民皇位的继承过于血腥。魏征恰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在之后的漫长时间内,“肆无忌惮”的施展自己的抱负,对李世民不停的进谏。而被魏征“骂”了二十多年的李世民,却还得不断夸赞奖赏魏征,丝毫拿魏征没办法。直到其去世之后,李世民终于抓住了侯君集谋反这一点,命令人将魏征的墓前的石碑推倒。虽然后来又重新厚葬,也不过是为了遮掩自己东征高丽失败的污点。

本文来自:  徐成林 投稿,不代表【品历史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six.cn/36137.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15日 下午3:39
下一篇 2021年12月15日 下午4:53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