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自打建立起就因地处偏僻,就被山东诸国各样的看不起,犹如看楚国是蛮夷一样,秦国立国时只不过是周王室的附庸,后凭护送有国才升为诸侯。
秦国可畏是越战越勇,秦国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屡屡和西戎交战,短短经过长达百年的拼苦奋斗,为秦国开辟了千里之大的强国,秦穆公时期又在西戎称霸,令西戎二十余国向秦国称臣。
秦国的称霸之路并没有走多长,穆公在世因欲在中原称霸被晋国所阻才转向西戎的。穆公死后,秦国的贤臣能将都被穆公带去殉葬,至此,秦国进入了死胡同,再也没有像秦穆公那样魄力的后继之君。
- 商鞅变法度秦国再次崛起,最终走向统一
自穆公死后起到献公这几百年间,可以说秦国受尽山东诸国的欺凌,秦国犹如清晚期的大清屡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割地赔偿。直到献公继位后,对秦国进行改革,秦国才稍微改变,献公欲夺回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与魏国打了二十多年都没能夺回。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在与魏国的少梁之战中因毒箭身发而亡,这位为秦国打下再度崛起的奠基人就这样带着他的遗憾走了(夺回河西之地)。
同年,献公死后,其子渠梁继君位,是为秦孝公。刚继位的秦孝公心中的愿望就是能让山东诸国改变他们对秦国的看法,因为之前的秦国历经四代乱政,国力也被大力削弱,直至其父秦献公继位后,为了积蓄力量,向各国讲和割地。也正是有这样想法的秦孝公希望能有贤臣来秦国,求富国强兵之法。希望能像魏国一样经过吴起、李悝的变法让强盛起来称霸中原,因而发布了留传千芳的《求贤令》。
得知求贤若渴、欲恢复秦穆公霸业的求贤令被卫国人卫鞅看到,想在秦国大展一手的卫鞅入秦见秦君。秦孝公问卫鞅有何谋略让秦国强大。卫鞅说出那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名言,意思就是不能按照以往的死板方法治理秦国,要根实际情况变通,要有创新。这便是秦国要富国强兵卫鞅给的对策,以法治国,犯法者都依法而行,一但依法而行,人们就遵循守法而国家走向正轨。
而卫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得依法而行,要打破传统上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规则,也正是这种想法才秦孝公重用卫鞅在秦国实行变法。
卫鞅在秦国首次拉开变法的序幕是主要围饶农业,提出平民还是贵族都得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以此刺激农业的生产,这次刺激农业生产的变法很快获得成功。秦孝公令卫鞅进行第一次变法。
在有了首次的成功经验,卫鞅首当其冲地对秦国进行第一次变法,变法主要内容是继续大力发展农业和奖励农业生产,以农业为本,商业为末的政策来推行农业。在军事方面废除了因平民有功不能领赏、奴隶杀敌而不能获功和贵族无功都获功的政策,实行二十个等爵制度。无论是谁只要在战场上斩杀敌人便可获得军功,平民凭功可免除兵役和获得土地,奴隶凭功可得自由和土地,贵族一律实行有功就赏,无功无赏!这次变法更是大获成功,为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了基础。
后秦国又实行一次变法,变法主要以贵族、土地、行政、风俗方面的改革,这次变法改革起初遭到贵族的反对,由于卫鞅有着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也大获成功。
- 走向武力扩张,诸国震惊
两次变法的成功,秦国开始走向武力扩张,首先与魏、赵、韩三国交战,夺回了被魏国霸占近百年的河西之地,秦国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使得一度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 为秦国的称霸发挥重用的秦惠文王
赵驷继位后,继续实行其父秦孝公主张变法的措施,也积极对外扩张,赵驷所执导的秦国为秦国打通了向中原东出的通道,秦国称王也从他开始(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在位时为秦国夺得了一个大粮仓,灭巴蜀。总之秦惠文王是承载着秦国统一六国上下有为的君主。
武王继位后,秦武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雄心,打通了从韩国走向周室的通道,以至有问鼎中原,挟天子令天下诸侯都向秦国称臣,可惜的这位天性粗直,威猛雄壮的秦武王为向天下示威,举鼎被砸身亡。
- 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定基础
武王死后,弟赵稷继。是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国君中在位最长的君主,长达56年。秦昭王由继位时,秦国历孝、惠、武已经是当时仅次齐、楚三大国之一,昭王年幼,其母宣太后和舅舅魏冉专掌国政,长达五十六的执政岁月里,秦昭王扫除了秦国的三个最强对手,齐、楚、赵。与齐联军攻楚率先击垮秦国最强劲的对手楚国,后又五国联军击垮齐国,在长平之战中击垮了最后一个劲敌:赵国!
也正是秦昭王时代的秦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崛起,到惠文王时代灭巴蜀东出中原,武王时代窥周室而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到秦昭王时代以远交近攻的伟大策略,一次次地击垮联军,才有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根基
本文来自: 徐 成 投稿,不代表【品历史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six.cn/3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