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何没能改变北宋积弱的现状?

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家境较好,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也曾随其父亲宦游诸地,有一定的见识。王安石性格专注,甚至于执拗。受到宦游的见识影像,第一次进入官场便从基层做起。性格激进,属于坐起而行的人。一入驻地便四处考察,和“人民的民义”中的李达康颇为相似。而且眼光极高,数次拒绝朝廷的提拔。他认为真理来自于民间,并且需要经验的积累,以及对方法的不断追寻。

王安石为何没能改变北宋积弱的现状?

实干家所信服的真理,自然要通过不断的锤炼。嘉祐三年,经过多年的地方执政历练,王安石的改革思路终于草创出来。但是,他的思想过于超前,并且他本人十分激进,无视庞大的士大夫利益,仁宗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并没有采纳。有一些改革家是润物细无声,并且有着众多同道之人的人。很明显,王安石并非是这样的人。王安石一直拒绝入朝,直至神宗即位。两人有着相同的抱负,一拍即合。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始了。

王安石为何没能改变北宋积弱的现状?

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朝廷,地方,乃至百姓的配合。可以说王安石的后背很大:其中有宋神宗;有广大的百姓。可是,百姓是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判断基准的。尤为关键的是,执掌宋朝的人是士大夫阶级,这却与王安石以及他的主张是天然的敌人。所以王安石又几乎没有什么同道之人。这就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很明显王安石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无视祖宗之言,无视朝堂以及民间言论,甚至于无视上天的警示。

王安石为何没能改变北宋积弱的现状?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为了使变法更好的施行,所以他以权力招揽一些所谓“奸佞”之徒。这些为了完成政绩,不择手段,无视百姓疾苦。士大夫借此造论,王安石又失去了百姓的支持。王安石自然是知道百姓的疾苦的,但是改革一旦成功,便是千秋万代。不得不说,王安石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此时王安石的眼里只有变法,只有大宋的万世基业,只有富国强民的抱负。

改革派内部分崩离析,外部百姓哀声哉道,又有保守派强力阻击。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并且由保守派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变法正式宣告失败。不成功便成仁,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自此朝堂再不复之前的祥和的气氛,开始陷入不断的党争,王朝也随之逐渐走向灭亡。

本文来自:  梁若冰 投稿,不代表【品历史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six.cn/22094.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10日 下午1:48
下一篇 2021年12月10日 下午4:13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