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战爆发后共产党和国民党展开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在国共内战期间当属淮海一仗打得最为艰难了,就连身经百战的粟裕将军在面对敌军时都急红了眼。
据说当年在作战时为了啃下黄维这块硬骨头,粟裕将军不惜调用了16个纵队的兵力,这个黄维究竟是什么人?他又有什么能耐呢?
淮海战役
国军儒将初长成
淮海战役打响后刘伯承、粟裕将军带兵在前线进行了一场场血战,在此期间,刘伯承将军提出了要想获胜先打黄维的战略构想,但在综合考虑后毛主席等人却否定了他的这一意见。
但随着后来战场的变化,刘伯承将军前期提出的这一战略部署才开始有了实战意义和实操意义,经过刘伯承的一再坚持毛主席和华东野战军终于采用了他的提议。
黄维是国民党这边的高级将领,他于1904年2月出生于我国江西一个普通的家庭中,黄维出生的那几年正值中国动荡之时,农民家庭中长大的黄维的幼年时期的生活过的也是极为拮据的,更为不幸的是几年后因一场意外黄维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可即便如此,黄维也依旧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在家乡小学读了几年书后,黄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鹅湖师范学校,在校读书期间他还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幼年时期饱经风霜的黄维特别能够懂得底层人民的艰辛,因此他对共产主义思想也极为认同。
本来黄维应该会加入到共产党和我党人民一起并肩作战,但由于种种原因黄维还是不得已回到了回家乡工作,回到家乡后黄维找了一个小学教员的工作。
黄维
工作期间黄维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他经常在学校里面宣传共产主义的相关思想。可惜黄维的这一举动很快就引起了当地乡绅的不满,在乡绅的打击下黄维不得已离开了家乡,走投无路的黄维找到了自己的朋友方志敏,在这位老友的安排下黄维见到了江西地区的地下省委负责人赵醒侬。
听说了黄维的事迹之后几人大为感动,他们举荐黄维进到了黄埔军校学习,熟悉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黄埔军校是由蒋介石、周总理等人负责创办的,就此黄埔军校也成为了大多数青年心中的最高学府。
成绩优异的黄维很快就通过了考察进到了黄埔军校读书,在校读书期间他的成绩也极为优异。
黄维毕业之时正值东征开始之际,毕业后在上级领导的安排下黄维开始走上了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之路。在战役中表现出色的黄维很快就得到了高层领导的提拔,没过多久他就坐上了国民党内团长的位置。
几年后,在军队表现优异的黄维又去到了陆军大学特别班继续深造,有充分作战经验和军事理论武装的黄维迅速得到了陈诚的赏识,就此黄维成为了蒋介石嫡系派的一员。
白崇禧
虽说黄维的资历较深,但他却在国民党内没什么声望,而且比起白崇禧、薛岳几人来讲,他的战绩也并不算傲人。
当年国民党内也有人评价过他,说黄维确实是一个文化素养极高的儒将,不过学堂中的学习也禁锢了他的思想,黄维在后期作战过程所选用的战斗策略也都是较为保守的。
在学堂读书的这些年给黄维养成了非常谦逊的性格,当年在蒋介石的安排下胡琏成为了黄维的副手,对此事胡琏表现得极为不满,他始终认为自己的能力应该是在黄维之上的。
因此去到部队后他还在军队里大闹了一场,面对这样的情况黄维不但没生气,且还亲自低下头来去劝慰胡琏,黄维表示自己只不过是暂时在这里当兵罢了,过几年后自己会去教书的。
黄维还对胡琏说,论能力来讲你确实比我强,你才是能做大事的人。面对黄维的这波操作胡琏也是无话可说,从那以后二人便成为了挚友。
在了解了黄维的生平后我们也不难发现黄维的履历确实很平庸,那粟裕将军在与他作战之时又为何会表现得如此费力呢?
国军
淮海一战多艰难
说起这个我们就要来聊聊当年共产党这边的局势了,淮海战争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作战过程华东野战军碰到了黄百韬军团,黄百韬所带领的军团是以顽强和作风硬朗而得名的,虽说我军得到最终的胜利,但经此一战后我军的实力也大不如前了。
考虑到粟裕那边的情况,第二阶战役开始时组织派出了刘邓独自承担歼灭黄维这一重要任务,但刘邓这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当时的中原野战军在前期的作战过程中也已极为疲惫了,他们根本无法抵抗黄维的军队。
虽然说黄维本人性格较为温和,但是打起仗来他却是极为凶猛的。作为第12兵团的团长黄维自然也不是浪得虚名的,总体来说他的作战策略虽较为保守,可他带的这群兵却是极为厉害的,黄维带的这群士兵所配备的都是精锐的美式装备,在这样的精兵良将面前刘邓大军根本就吃不到任何甜头。
这边中原野战军攻打的极为艰难,而那边黄维的防御工作做得却非常顺利。为了包围黄维的军团刘邓这边已经使用了浑身解数了,本来刘邓打的算盘是在围住黄维后逐渐缩小包围圈,最终困死他们,可让他们意料不及的是在黄维的奋起抵抗下,他们不仅没有把包围圈缩小,反而黄维还大有冲出重围之势。
战场
面对这样的情况刘伯承将军也是慌了神,虽说刘伯承有军神之名,但我们这边的的军备力量和国民党相比确实是差了太多了,当年大别山一战刘伯承损失惨重,此战结束后刘伯承还没来得及休养就投身入了二次战争中,带着一群身有旧伤的士兵能够撑这么久刘伯承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面对着敌强我弱的情况中原野战军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士兵们居然在战场上开始自己制作起了炸药,野战军们凭借着自己聪慧的大脑和专业知识做了许多飞雷之类的新型弹药,所谓飞雷不过是用汽油桶和火药组合起来的会引发爆炸的自创品罢了。
虽说这些军事武器看起来有点粗糙,但是它杀伤力却是极大的,当汽油桶被点燃的那一刻所爆发出来的杀伤力,也足以让敌人心惊胆战了,在凭借着这些自制弹药重伤了敌人的同时,他们也受到了这些劣质武器的反噬,作为将领刘伯承心里很清楚这些劣质弹药有多危险,但是当时的情况并没有给他其他别的选择。
虽然说这些士兵们在使用弹药的过程中已经是小心小心再小心了,但由于此炸弹危险度极高且难以把控,有不少士兵在制作和点燃的过程中都因此丧了命。
在刘邓和黄维的血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那边的粟裕将军也没闲着,当时粟裕正在对黄百韬军队进行最后的围堵。
在听说了刘邓那边的境况后粟裕将军也是心急如焚,思虑过后他咬了咬牙从自己身边调配了几个纵队去支援他们。
粟裕
当时粟裕将军正在对黄百韬的军团进行最后的包围,如果黄百韬得知自己抽掉了一部分兵力去其他地方,那黄百韬极有可能在此期间突破包围圈的薄弱点,冲出重围。若这一次让黄百韬等人跑了,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把人调走后粟裕将军也是愁的七天都没有睡着觉。
在战争后粟裕也向大家表示说,这一战是自己人生中打的最紧张的一战,当时粟裕身上的任务非常重,这边他不仅要对付杜聿明和李延年,那边他还要想尽办法给刘邓这边调配兵力。
当时粟裕已经自顾不暇了,虽说他的手里根本就没有任何预备队,可为了支持刘邓他还是硬生生的从南线监视李延年的部队和围剿黄百韬的战场中,抽调出了一批人临时组成了几支队伍。
刘邓这边在得到了援兵和炮兵团后也瞬间来了信心,在陈士渠的率领下这批援军很快就集结完毕进入了战备状态。
巧用计谋夺胜利
淮海战场
刘邓之所以能够在此次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除了要感谢粟裕及时送来的援军外,还要感谢一位名叫廖运周的地下党员。
时任国民党110师师长的廖运周早在许久前就奉命潜伏进了12兵团,在国民党工作期间廖运周也极受黄维的赏识。
在国民党突围前,廖运周找到了黄维并对他说“这次突围之事非同小可,如果长官相信我,就把最艰难的任务交给我,我一定以死效忠党国。”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黄维听着眼前这位爱将如此体己的话语,心中大为感动,他高兴地说,“不愧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人,接下来的突围重任就交给你了,你想要什么武器告诉我,我一定尽量满足你。”就这样廖运周带着一群士兵走上了战场。
在得到了黄维的首肯后,廖运周赶紧去给共产党那边送了信,邓小平等人得知此事后马上给他下达了策反的命令。
就这样,廖运周带着一群士兵踏上了突围之路,在出发前黄维还对他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千万小心,廖运周都一一应和了下来。
廖运周
在廖运周前行的过程中,黄维还不停地给他发电报问他情况究竟怎么样了,廖运周对他的回复都是非常顺利,沿途畅行无阻。
可在走出了黄维的视线后,廖运周带着士兵就起义了,到了包围圈解放军们也迅速解除了封锁把他们给送了出去。
出去后廖运周便对黄维说自己已经突围成功了,你们快来吧。
听罢黄维大喜,他带着大部队就往外冲,可是在到达封锁线后他们却受到了解放军人猛烈的炮火攻击,那时候黄维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可一切都为时已晚了。
拥有了先进武器和支援士兵后,刘邓这边的士气也是一路高涨,这一仗他们打的极为漂亮,没过多久他们就扫清了黄维的余部实现了战役的胜利。
到了这个时候黄维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手下出现了叛徒,他本以为此事是解放军设计陷害自己的。
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黄维也和其他将领一起被送到了战犯改造收容所进行改造,但是在改造的过程中黄维却表现得极为顽固不化,虽说黄维并非蒋介石身边的心腹,但他对蒋介石却是忠心耿耿的。
俘虏国军
作为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作为国民党的将领,黄维认为誓死效忠党国才是自己要走的路。
在接受思想改造之时黄维还对身边的老师说,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如果一定要说他做错了什么事的话,那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打了败仗,给国民党造成了损失。
在进入监狱后黄维的父亲生了一场重病,在黄维坐牢期间,共产党也对他的父亲多有照料,但是在监狱中的黄维不仅没有领共产党人的情,他反而还觉得共产党人这样的行为不过是在沽名钓誉,想从他口中骗情报罢了。
我们纵观淮海战役整个战程会发现不仅仅是粟裕、刘邓、整个野战军团这仗打的都是极为艰辛的,连后来毛主席都评价说,淮海战役是锅夹生饭,可是这锅夹生饭硬生生的被野战军们给吃了下去了,实在是了不起!
淮海战役纪念雕像
我们纵观黄维的一生会发现他的本性其实是不坏的,而且他还是一位极为难得的有骨气的将领。但可惜的是他跟错了人,选择了一条与人民相悖的路。
不知道若给他一次重来的机会,他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本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来自: 徐萌 投稿,不代表【品历史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six.cn/1462.html